>
虽然他们许多话都上不了天幕,但他们数量众多,难免有人的评论出现在前台。
一时间,质疑黄道婆功绩的声音越来越多。
元末,尤其是松江府乌泥泾的百姓,被气的不行,“三锭脚踏纺车本来就是黄婆婆发明的,我们还能不知道!”
“对啊,要是之前就有三锭脚踏纺车,我们会不用!”
倒是黄道婆本人微怔,第。
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欣喜,欣喜有和自己同路的人,就像她和黎族姐妹们。
【关于三锭脚踏纺车出现的时间,我们后世其实也有质疑,因为三锭脚踏纺车早在东晋时期就有记载。
】面对质疑,姜叶落落大方。
“这还差不多。”
见姜叶承认错误,司马光满意轻哼。
【事实上不仅是三锭脚踏纺车,历史记载还有五锭脚踏纺车,可问题是,棉花在元明时期才得到推广,东晋时期的三锭脚踏纺车是纺棉的吗?显而易见不是。
】
【那时候的三锭脚踏纺车和五锭脚踏纺车,所纺的线都是麻线,黄道婆的三锭脚踏纺车纺的是棉线,两者之间并不冲突。
】姜叶道。
“你这是狡辩,都是纺线,两种纺车有什么区别!”
司马光生气,他没想到姜叶这个主持人这么不知悔改。
“纺麻和纺棉区别大了去了。”
见司马光嘴硬,其他朝代的百姓们纷纷道。
谁有比她们这些专业人士更有发言权!
【这位观众对纺织不懂吧,麻和棉的纤维是不一样的,麻线粗糙更有韧性,经得起拉扯;棉线拉力过大很容易断,所以纺麻和纺棉的三锭脚踏纺车细节上是不同的,当然它们工具原理是相通的。
】姜叶道。
“麻和棉能有什么不一样……”
司马光嘀咕,声音却越来越小。
宋仁宗朝堂君臣给他面子没继续说下去,一阵尴尬后,朝堂氛围恢复平静,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可有的人却满脸凝重,比如明朝朱元璋。
“俺刚才要是没看错,刚才质疑黄道婆的人叫司马光,是北宋的那个司马光,还是同名同姓?”
之前也有人发言,可是速度太快,也没有人留意,可是现在,朱元璋察觉到不对劲。
万一对方真是历史那个司马光怎么办?
这意味天幕并不只有他大明能看见!
“父皇,儿臣不觉得是巧合,后面有支持司马光的人,名字恰好和推崇司马光的人对上。”
朱标神色同样凝重。
年幼朱棣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可是登基为帝的朱棣心底却猛沉。
之前朱元璋回答棉花上过一次天幕,那时朱棣就留心,现在朱棣终于确认。
“天幕不止咱们大明才有。”
“最重要的是你们爷爷那边也有。”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