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对两个儿子道,神情凝重担忧。
“爹,咱们不说话,爷爷是不是就发现不了我们?”
朱高煦出主意。
朱高炽低头,想不出更好办法,毕竟他们爷爷对大伯的看重和疼爱有目共睹,要是知道他们一脉做的事,肯定会生气。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朱棣叹道。
至于提前坦白,只怕他前脚坦诚,后脚年幼的自己就受罪。
【黄道婆的纺车功绩大家还有异议吗?】姜叶问观众。
“本来就不该有异议,那个叫司马光的人真是太讨厌了。”
松江府乌泥泾的百姓们对司马光厌恶道。
“你们不知道,历史司马光可是一个‘能人’。”
元朝读书人笑着给百姓科普北宋司马光的事迹。
已经改朝换代,他们可不会替司马光遮掩。
至于对方是不是历史上的司马光,又有什么关系,反正都不咋地。
因为司马光的质疑,原本就对黄道婆感激的百姓们越发感激,还有心疼,她们已经明白,对黄道婆指手画脚的居然是个连麻和棉都分不清的外行。
到底是谁给他勇气和自信?让他敢质疑黄道婆这个内行。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
第七章
【织布方面,黄道婆发明了脚踏织布机,也被称为投梭织布机,这让织布机的穿线速度大大提升,除此之外,黄道婆还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法。
】①
【为了更好体现黄道婆在织布机方面的功绩,我们先来说说黄道婆的家乡环境,黄道婆故乡是松江府乌泥泾,这个地理位置近海,以至于土地肥力不足,不适合种田,所以那时的乌泥泾百姓转而种棉,希望能从别的方向寻到一条活路。
】②
松江府的百姓们一怔,回想起曾经的艰苦时光。
“黄婆婆,黄婆婆!”
黄道婆之后的松江府百姓们声音哽咽的呼喊黄道婆。
【可是就像我们之间说的,黄道婆回来前,乌泥泾百姓棉花籽是手剥的、弹花的是小弓、纺棉方面每次只能纺一根线,其织布效率并不高。
】
【黄道婆回乌泥泾后,木制手摇轧棉车提升棉花去籽效率;木制绳弦大弓增加弹棉效率;三锭脚踏纺车增加纺线效率;脚踏织布机增加织布速度,可以说黄道婆在纺织一道的改良、发明是全面的,这一套工具下来,乌泥泾当时百姓的纺织速度一下增加。
】
这话忍不住让诸朝百姓们点头,“黄道婆为乌泥泾的乡亲们省了多少劲啊!”
要是他们也有一个黄道婆就好了。
可元末明初前的诸朝百姓们没想到,这一切都还只是铺垫,只要越往后的朝代,才越知道黄道婆功绩之大。
【如果说擀、弹、纺、织四个方面是提升织布效率,那织造技术就是让布往‘精’的方面发展。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