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准备上计的材料,郡守府的诸令史们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盘点着各项数据:府库、军功、人口、田亩、牲畜、市集……,计算收入和开支。
蒙骜还下令各县,提前统计相应的数据,上报郡里,以便汇总后,上报咸阳。
为上计准备的土特产也必不可少,这是最为直观的政绩象征。
河东最为著名的土特产就是盐,但盐控制在魏国手里。
不过在临近盐池的地方,盐总是便宜的,蒙骜决定准备带上最具河东特征的特产:咸肉。
猗氏是畜牧业发达的地区,这里又临近盐池。
牲畜屠宰后,盐腌风干的腊肉是当地一大特色。
当然,进贡给秦王的腊肉必须要特别制作:精选肥羊或肥牛,宰杀剥皮后,大卸八块,头、胸、脊、腿分别腌制。
头是要带角的,这东西甚至可以用做祭祀。
蹄筋在当时是不舍得吃的,它是制作弓必不可少的材料。
羊皮和牛皮都是重要的工业材料,无论是服装还是器具,都少不了它们。
这项工作被下发到猗氏县,由县令亲自督促完成,牛和羊总共要一百头。
忙乱了一个月,蒙骜再次巡查了河东各地防御和军备,将各种统计数据装了一整车,又在猗氏将准备好地贡品装了车,连肉带皮共有一百多乘;选了五百士卒,押运着这些东西来到蒲坂,再搬运到船上;大小船只数十艘,打着河东的旗号,渡过黄河后,直接进入渭水,在驿站里挂了号,一程程驶往咸阳。
河东郡自设立以来,在秦人的眼中一直都是破败、战乱的印象。
在张禄任河东守时,他只低调地令郑安平带了一船盐来上计;白起任河东守时,由于要准备对外战争,根本没有上计;王稽继任时,由于河东支持长平之战,府库空虚,人疲财乏,秦王特许他三年不上计;到了蒙骜手里,河东已经不上计多年。
现在,一支河东的船队,满载着贡品,大张旗鼓,前来上计,从进入渭水那一刻起,就引起了秦人的注意:河东的争夺终于有了结果,秦人胜了!
各地驿站飞报到咸阳,沿途各县的官吏也都到津口迎接,蒙骜每日令舟缓缓而行,一程程前进,每处驿站必停,在渭水上行了三天,才来到戏下。
到了戏下,就算进入了咸阳。
蒙骜下令各舟靠岸,士卒都到驿馆歇息,同时上书一封:“臣河东守骜昧死报,谨奉命入国上计,待罪于戏下。”
驿卒立即持文书驰入咸阳,先向内史报告;内史绾听说蒙骜从河东来,一面即报相府,一面亲自前往戏下相迎。
内史绾也与河东有缘,他曾经担任河东的皮氏令。
到今天,皮氏也仍然是河东郡最有力的依托。
蒙骜听说内史绾来了,立即出门相迎。
内史绾虽然不是每次都参加御前会议,但也是御前会议的常客,是少数可以接触到最核心决策的人物,对上党和河东的情况十分了解。
两人见了礼,入堂内分宾主而坐。
内史绾赞叹道:“守经年之内,安汾上之地,固河东之守,非大才何以致之!”
蒙骜道:“若非咸阳以腾及去疾长平阳、襄陵,焉能致此。
此皆秦王之力也,而使君之谋也。”
将守备宜阳的韩腾和冯去疾调往平阳和襄陵,既要有识人之智,还要通外交之道,更要具大勇略。
宜阳是韩国的国都之一,与平阳的地位相当;而宜阳又当函谷通中国的要道上,宜阳大夫位尊权重,是韩王的心腹。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