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初窥门径
熬过了理论知识的“漫长寒冬”
,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错综复杂的图谱,终于在我的脑海里拼凑出一幅模糊的正骨画卷。
就在我还时不时回味着书本里的骨骼奥秘时,道长带着一抹神秘的微笑,将我领进了诊疗室,这实操的“练武场”
,意味着我要真正见识正骨的门道了。
刚迈进诊疗室,混合着草药香与消毒水味的气息扑面而来,我的心也跟着提了起来。
一位身形消瘦的中年男子站在那儿,他身着一件宽松的旧衬衫,袖口卷着,露出两条干瘦且微微颤抖的手臂。
他眉头紧锁,眼神里透着焦虑与疲惫,看到道长就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急切说道:“道长啊,我这浑身不得劲,也不知道是咋回事,您可得给我好好查查。”
道长先冲我使了个眼色,轻声说:“来,先从最基础的查起,看手臂的长短和形状,这能反映不少问题。”
说着,他走到病人身前,轻轻握住病人的双臂,先是将双臂自然下垂,目光如炬,沿着手臂的线条上下打量,那专注劲儿,仿佛要把手臂看穿。
我也赶忙凑近些,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
只见道长把病人的双臂慢慢平举到与肩同高,仔细比对两边的长度,一边操作,一边还不忘给我讲解:“手臂若长短不一,很可能暗示着脊柱或是肩部骨头有状况,这是身体失衡的一个小信号。
这位施主,你平日里是不是常久坐,还习惯歪着身子?长期不良坐姿,容易让脊柱受力不均,牵连到手臂。”
病人在一旁乖乖配合着,只是时不时因为紧张,手臂不受控制地抖一下,嘴里小声嘟囔:“我这手臂有时候麻得厉害,会不会就是这长短有问题啊?我确实天天坐办公室,一忙起来就没顾得上姿势。”
检查完手臂,道长扶着病人慢慢转身,开始进行左右转头的检测,查看颈椎的转向角度。
“来,慢慢往左边转,对,再转一点。”
道长轻声引导着,眼睛紧紧盯着病人颈部的每一丝动态。
病人艰难地扭动脖子,刚转到一半,就“咝”
地倒吸一口凉气,脸上露出痛苦的神情,喊道:“不行了,道长,这儿太疼了,就跟卡住了似的。”
道长伸出手指,顺着颈椎轻轻按压,感受骨头的活动范围,嘴里念叨着:“你这颈椎的转向角度受限咯,怕是有些关节错位,挤压到神经咯。
从你刚才转头的吃力程度和疼痛点来看,大概率是第3、4节颈椎出了问题,应该是长期低头看东西,给颈椎造成太大压力,让关节慢慢移位了。”
我在一旁默默记住这些细节,脑海里迅速关联起颈椎的骨骼结构与神经分布知识,暗暗琢磨着病因。
紧接着,要检测颈椎的1、2、3、4、5、6、7节有没有突出。
道长让病人微微低头,他的手指如同灵动的探针,从颈后第一节开始,一节一节轻轻触摸、按压。
每触碰到一节,病人都会给出不同反应,有的是轻微颤抖,有的是闷哼一声。
摸到第三节时,病人猛地挺直身子,带着哭腔喊道:“这儿,这儿摸着特别明显,鼓鼓的,还疼得要命!”
道长神色凝重地点点头,对我说道:“感觉到了吧,这儿一突出,周边的血管、神经都受牵连,才这般难受。
这节颈椎突出,已经影响到周围神经,导致气血不畅,所以疼痛格外明显。”
此时的我,虽然紧张,但也沉浸在这诊断的奇妙过程中,手中不自觉地模拟着道长的动作,加深记忆。
检测完颈椎,目光便移向了肩胛骨。
道长双手搭在病人的肩胛部位,先是轻轻捏起肩胛边缘,感受它的厚度与弹性,而后缓缓推动,查看其活动度。
病人皱着眉,时不时反馈:“这儿酸酸的,平时动肩膀都能听见响声。”
道长一边操作,一边给我解释:“肩胛骨不稳,日常活动就会代偿,时间长了,不仅肩膀疼,还可能连累到上肢发力。
你看,这位施主的肩胛骨周边肌肉有些僵硬,想必是长期肩部用力不均衡,缺乏放松,致使骨头和肌肉的配合出了岔子。”
我听得入神,眼睛盯着道长的手法,恨不得把每个动作都刻进脑袋里。
再接着是胸椎。
道长沿着病人的脊柱,从颈下开始,一节节摸索胸椎。
他时而轻敲,那声音在安静的诊疗室里格外清脆,时而侧耳倾听,仿佛能从这细微的声响里捕捉到骨头的“悄悄话”
。
病人的身体随着道长的触摸不时紧绷、放松,每碰到痛点,就忍不住发出低低的痛呼声。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