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诗史孤鸿 杜甫的跌宕人生-《泪湿红尘》

第四百三十七章 诗史孤鸿 杜甫的跌宕人生(第2页)

杜甫坐在船舱内,透过窗户,看着沿途的景象,心中满是悲愤。

岸边,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正被官兵驱赶着,去服那繁重的劳役。

百姓们哭喊声、哀求声不断,反抗的声音被皮鞭的抽打声淹没。

一个年轻的母亲紧紧抱着孩子,苦苦哀求官兵放过他们,却被官兵一脚踢开。

孩子的哭声在空气中回荡,刺痛着杜甫的心。

“为何这世道如此不公!”

杜甫握紧了拳头,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骨节分明的手背上青筋暴起,仿佛是他内心愤怒的具象化。

“百姓何罪之有,要遭受这般苦难!”

他的声音在江面上回荡,带着难以抑制的悲愤,惊起了水面上的几只水鸟,扑腾着翅膀飞向远方。

妻子在一旁,伸出略显粗糙的手,轻轻握住他的手,试图给予他一些温暖与力量。

她的手因为常年劳作而布满老茧,触感却无比温暖,“郎君,莫要气坏了身子。”

她的声音轻柔,带着几分担忧,眼神中满是对丈夫的关切。

杜甫看着妻子,眼中满是无奈与痛苦,“我身为大唐子民,眼见百姓受苦,国家动荡,却无能为力,实在有愧。”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自责,仿佛在这乱世之中,所有的苦难都是他的过错。

江面上,一艘艘装满了货物的商船,在官兵的护送下,大摇大摆地行驶着。

那些货物,本应是用来救济百姓的物资,如今却被权贵们肆意挥霍,满足他们奢靡的生活。

商船船身雕梁画栋,在阳光下闪耀着刺眼的光芒,与岸边百姓的凄惨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船头的旗帜随风飘扬,上面绣着权贵家族的徽记,仿佛是对这世道不公的一种嘲讽。

“这些人,只顾自己享乐,全然不顾百姓死活!”

杜甫怒目圆睁,眼中的怒火似乎要将这世间的丑恶焚烧殆尽。

“我定要将这一切记录下来,让后人知晓这世道的黑暗!”

他的声音坚定,带着一种誓要与这黑暗抗争到底的决心。

随着孤舟漂泊至湖南,杜甫一家的处境愈发艰难。

湘江之上,这艘破旧的孤舟随着波涛轻轻摇晃,仿佛一片在狂风中飘零的落叶,随时都会被这无情的江水吞噬。

舟中,杜甫一家在贫病交加中艰难度日。

暮年的杜甫,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往日的风采早已被岁月和病痛消磨殆尽。

他的头发变得稀疏而斑白,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生活的沧桑。

这一日,杜甫强撑着病体,在家人的搀扶下登上了岳阳楼。

他的脚步虚浮,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棉花上,绵软无力。

站在楼上,他极目远眺,向北望去,目光穿越千山万水,仿佛能看到中原大地的战火纷飞。

“爹,您看,那远方是我们的家吗?”

小儿子杜宗武拉着杜甫的手,天真地问道。

他的小手温暖而柔软,紧紧地拽着父亲的衣角,仿佛那是他在这乱世中最坚实的依靠。

他还不明白,为何父亲总是一脸忧愁,只是本能地察觉到,生活似乎总是充满了艰辛。

杜甫蹲下身子,抚摸着儿子的头,眼中满是慈爱与悲伤,“孩子,那是我们的故乡,只是如今,故乡也在战火中受苦啊。”

他的声音沙哑,带着几分疲惫,像是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此时的大唐,战乱频仍,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

一幕幕惨象在杜甫的脑海中不断浮现:流离失所的难民,拖家带口,眼神中满是迷茫与恐惧;横尸遍野的战场,鲜血染红了大地,残肢断臂随处可见;被战火焚毁的村庄,一片废墟,袅袅青烟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不再……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