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宇宙网红村”
的智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搞得那叫一个红红火火,不仅让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还让村子在国际上又火了一把。
狐灵儿和阿强这两位“村子发展的神奇舵手”
,站在基地的观景台上,看着眼前那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心里甭提多得意了。
这俩“不安分”
的主儿,脑袋一转,又琢磨起了新的发展方向。
“阿强呐,你说咱这农业示范基地都这么成功了,咱能不能借着这股东风,把农业科技教育这一块也搞起来?说不定能打造出一个乡村版的‘农业科技教育哈佛’呢!”
狐灵儿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手在空中比划着。
阿强一听,眼睛瞪得像铜铃:“灵儿,你这想法简直绝了!
现在全球都在关注农业科技,咱们要是能在这方面搞出点名堂,那不得吸引一大波人来学习啊!”
说干就干,两人立刻开始筹备国际农业科技教育项目。
他们先是联系了之前合作过的荷兰专家汉斯,邀请他加入教育项目的筹备团队。
汉斯一听,欣然答应:“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项目,我很乐意参与。
我们荷兰在农业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经验,可以一起分享。”
有了汉斯的支持,项目筹备工作进展得很顺利。
但很快,他们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国际教育标准的差异。
不同国家对于农业科技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标准都有不同的要求。
“这可咋整啊?咱总不能一个国家一套标准吧,那不得把咱们和学员们都搞晕了。”
阿强皱着眉头,一脸愁容。
狐灵儿托着下巴,思考了一会儿说:“我看咱们可以取各国之长,制定一套通用的标准。
再根据不同国家的需求,做一些个性化的调整。
比如说,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基础课程,像农业生物技术、智能农业装备这些,这是每个国家都需要的。
然后再根据不同国家的农业特点,设置一些选修课程。”
大家听了,都觉得这个办法不错。
解决了教育标准的问题,师资协调又成了大麻烦。
要开展国际教育,光靠村子里的老师可不行,还得邀请一些国际知名的农业专家来授课。
但这些专家都非常忙,时间很难协调。
“这专家们都跟‘空中飞人’似的,到处跑,咱咋能让他们都在合适的时间来给学员们上课呢?”
阿强着急地说。
狐灵儿施展了一个小小的法术,让会议室里的灯光变得更加柔和明亮,然后说:“咱们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