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唐指的是周朝和唐朝。
外重内轻——周朝实行诸侯分封制,最后造成诸侯做大,周天子靠边站。
唐朝则实行藩镇制,导致藩镇做大,形成事实上的藩镇割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秦魏指的是秦朝和北魏,权利集中于皇帝手中,但中央集权的效果并没有比封建制和藩镇制好多少。
————————————————————————————————————————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贾谊针对当时的匈奴提出了制约对策,就是五饵三表之说。
五饵就是要用中原优越的生活条件吸引游牧民族,三表就是向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对游牧民族实行同化。
班固讥笑贾谊五饵三表之说是书生之见,但春秋时期的秦穆公用怀柔大棒征服了在其北方的西戎游牧部落,中行说这个人本来是汉朝的官员,被皇帝强行派到匈奴做使者,结果此人怨愤,投靠匈奴王,为匈奴对抗汉朝出谋画策,基本意思就是要对抗贾谊五饵三表之说,保持游牧民族的原生态,以免被中原文化同化。
————————————————————————————————————————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申商——就是战国时期的申不害和商鞅,以变法着名,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意思是诸葛亮不是法家,但使用了法家的治国方法,王安石也是使用法家的理论来实行变法,但属于只做不说的类型。
——————————————————————————————————————————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裴度是晚唐时期的宰相,是个好官。
他向皇帝报告要招揽四方贤才和参谋在自己家里聚会讨论。
皇帝是最怕手下的重臣结党培植自己的势力,历史上很多例子,因为重臣结党营私,败坏朝纲的。
但裴度做的很好,没有结党反而为朝廷推荐了许多人才,象平定蔡洲的李朔就是他推荐和扶持的。
题目意思是要探讨同样的行为导致不同的效果。
。
————————————————————————————————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
宋朝的皇帝的确是比较糊涂的。
北宋时期,所谓的“燕云十六州”
被辽国占领,北宋就和在更北的金人联合打击辽国,辽国倒是衰弱了,反而金国借机做大,灭了北宋俘虏了徽钦两个皇帝。
南宋犯了北宋同样的错误,联合蒙古灭了金国,这里的“蔡”
就是蔡州,最后金国皇帝逃到蔡州,被北宋和蒙古军队联合攻陷。
最后会元之选落在两个人头上,其一为福建闽县人林志烜;其二为湖南茶陵人谭廷闿。
两人学问,家世相当(小林子是晚清名臣林则徐的族人,老谭是前两广总督谭钟麟的爱子)。
两厢比较,朝中还是湖南人比较有面子,主考之一的张百熙,湖南长沙人,出来说了几句:
“吾乡二百余年,三鼎甲具备,独少会元。
场中得湖南一卷,写作俱佳,以正大光明次序论,吾班次第二,例中会魁,科举将停,机会难在,情商裕相,庶使吾乡科名免有缺陷”
。
于是首席主考裕德(字寿田,喜塔腊氏,满洲正白旗)卖了一个人情给他,另外两位考官戴鸿慈(字少怀,广东南海人),陆润庠(字凤石,江苏元和人,状元出身)也无异义,遂点了谭廷闿,如此一来湖南科举虽然完美收场,而大清少了一位大三元(林志烜之前已是FJ省之解元,此次要不是被放了鸽子的话,殿试时,按科场规矩铁定会被推点状元,以成就一番科场佳话)。
最后是殿试,也就相当于领导监督下的决赛,马虎不得。
考时:五月二十一日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