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如果魏使努一点力,完全可以按时赶到的,齐国使臣就是这样赶到了咸阳。
但魏使偏偏拿使命不当回事,坐等大雪化了之后才启程,错过了秦王的祭天大典。
魏使到达函谷关后,被秦王直接遣回,不许他入关,而且还公开发出诏令,要讨伐失礼的魏国。
如果魏国有意缓和,就应该立即遣使向秦王请罪。
但魏王认为目下天气寒冷,不宜出使。
决定等到开春后再遣使。
而暗里则作好了作战准备,想要掂量一下秦军的分量!
魏国自觉不自觉地当了那个愣头青,诸侯没有不愿意的,哪怕天寒地冻,韩王也遣使大梁,表示愿意与魏国结盟,共抗秦军。
眼看春天就要来了,魏王的心情也越来越糟。
预想中出殽函、洛阳,沿大道而来的秦军始终没有出现。
按理,这表明秦王不过是在虚张声势,应该是好事。
但魏王不这么认为,他相信秦军的打击一定会落下的,只不过不知道落在哪里!
以前,洛阳是一个情报交流中心。
四处行商的商人们,会把天下的消息汇聚到洛阳;而诸侯只要在洛阳派出暗探,几乎就能及时得到各地的动向。
但自从洛阳陷入秦国之手后,往人前往洛阳探查情报的手段变得不太可行了。
毕竟,以前洛阳是周天子的地盘,诸侯派人往周天子的城池,那是理所应当;而现在,洛阳成了秦国的城池,派人去洛阳打探情报会被秦人发现并拘捕,说不定还要杀头!
而且在冬天,商人也不能走太远,最多远离基地一天路程,否则就要被冻死了;就算人能多穿些衣服,牲口也受不了。
在表面宁静,暗中惴惴不安的气氛中,龙阳君读到了长城诸将发来的报告:虞城被秦国占领,三位公子逃回。
令人悬心的消息看来是落地了:秦军打击的方向是虞,而不是大梁。
这从某些方面来看是好消息,某些方面又不好。
龙阳君立即袖着这只简牍,来找魏王,道:“秦人之所伐者,明矣,乃河北之虞!”
魏王心情复杂地接过龙阳君手中的简牍,略一阅觅。
简牍上的文字非常简单:“腊廿日,虞为秦所破,魏公子风等三百口自虞入长城。
谨请!”
观之良久,魏王道:“不意秦竟攻虞!”
龙阳君道:“虞孤悬一隅,又新附,攻之固宜也。”
魏王道:“此其有余力耶,力竭耶?”
龙阳君道:“但观虞地攻守之势,则可知也。”
魏王道:“卿言是也。
急令魏风等三人归大梁,其余家眷,各自归家。”
龙阳君立即出来,派使者驱车前往长城,令三公子放下家眷,立即随车返回。
从大梁到长城百余里,驱车一天可以到达。
使臣赶在长城关闭之前进了城。
长城诸将听闻有大梁使者到来,遂接到将军府中,并将三位公子也请来。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