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子抵达长城的消息经由驿吏传入大梁,并不是作为重大事件,而是静悄悄地传递的。
所以当驿吏将相关简牍传入大梁门时,也只是简单地进行了登记。
早朝后,这个消息掺杂在其他简牍中一起交到魏王那里。
在魏王即位初期,魏国的魏相是沿袭前朝的魏相魏齐。
魏齐由于得罪了士子范雎,范雎更名改姓为张禄,几经波折,成为秦相,要向魏齐复仇。
魏齐只能逃出魏国。
魏齐被赶走后,魏王没有任命新的魏相,魏国政事一般就交由宫中的侍中们来处理,他们将各种事务整理好后,上报给魏王和信陵君决策。
魏王一般不出面,只由男宠龙阳君代他与信陵君商议决定,而且通常都顺从信陵君的意见。
那时的魏王,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懦弱好色的昏君。
但这一切在信陵君窃符救赵后发生了惊人的改变。
信陵君离开大梁的第二天,魏王于早朝后,任命龙阳君总侍中事,指挥着一群侍中处理政务,最后的决策完全由魏王决定,再由侍中交给各官司经办。
一下子,魏王大权独揽,完全控制了魏国的政务。
信陵君椎杀晋鄙,夺取军队控制权。
消息传来,魏国朝野震惊。
在有心人的运作下,群臣纷纷上书魏王,指责信陵君。
信陵君在魏国积累起的威望瞬间崩塌。
而这时,魏王则表现出对信陵君的宽容:他压下了群臣的谏章,没有对信陵君采取任何惩罚措施。
信陵君打退秦军后,命将军新垣衍将部队带回,自己留在邯郸。
魏王不仅放任信陵君的门客前往投奔,还将信陵君的封地上的收成按时送往邯郸。
信陵君在邯郸交结名士,接纳贤能,成为邯郸城内一大政治势力,赵王、平原君虽然如芒在背,但却无可奈何。
另一方面,魏王与韩、赵结盟,从两地收购了大批铁,同时招募韩地的铁匠,为魏国打造兵器。
又抓住赵国久战虚弱的弱点,以大量的钱粮援助为代价,让赵国为自己夺回了安邑和河内南阳。
安邑和南阳的回归,曾一度令魏国举国欢腾,上表歌功颂德的大臣一批接着一批。
似乎魏国在魏王的带领下,迎来了中兴!
但在安邑之战后不久,秦王向各国派出使者,邀请他们到咸阳“观鼎”
,几乎是明目张胆地要自己当天子,而让天下诸侯都臣服于秦国。
这下诸侯们都安静了。
秦国刚刚打了败仗,却变得这么嚣张,完全不合常理。
是真有底气,还是虚张声势?这时最好有个愣头青出来挑事,公开拒绝观鼎,观察秦王的动静。
但经过几个月的观望,诸侯们谁也没有出面。
当时诸侯的情形,力量最强的是楚国,与秦国仇恨最深的是赵国。
但偏偏就是这两个最有可能挑战秦王的诸侯,竟然最先宣布自己将应约到咸阳观鼎。
无奈之下,其他诸侯也只得纷纷服软,至少暂时不要和秦王公开翻脸。
可是好巧不巧,观鼎前,黄河沿线下了一场暴雪,嵩山一线大雪封山,将魏国使臣挡在了嵩山之外。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