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观鼎-《祖龙赤蛇》

第9章 观鼎(第1页)

到了时候,典客府行人派出车乘,到各驿馆迎接各国使臣,使团全部十二名成员都有资格参与。

四个使团,各着本国服饰,正使佩玉挂剑,捧着玉帛,乘车而行;随从们各执笏,在车下相随。

从四面八方聚于章台宫前。

到达章台宫前,行人分派各国站位,赵国被安排在最上的位置,以下的楚国、燕国,韩国最后。

行人的解释是,赵国与秦国是兄弟之邦,楚国、燕国与秦国有婚姻之亲,韩国最疏,自然排在最后。

韩使面色难堪,但也不好发作,铁青着脸,站在最后面。

诸使列队毕,典客出来相请,诸国依次而入。

九鼎用簑盖包裹着,就陈列在章台宫的庭院中。

使团成员被行人止步于萧墙前,典客三揖,将使臣请到阶下,见子楚立于阶上,道:“诸使远来,王有劳!”

众使皆躬身拜道:“谨见王!”

子楚下了台阶,与典客一起立于东阶,众使立于西阶。

少时,秦国公卿齐出,立于廊下,秦王也随后走出殿门,向阶下众使臣行了礼,众使回礼,依次奉上礼单简册,并唱赞些歌功颂德的话,不必一一细说。

子楚从使臣手中接过玉帛、简册,交给典客,典客再交给下面的行人。

觐见毕,郎卫们在阶上、阶下铺上席子,萧墙一带也铺上席子,请诸使臣及使团成员就坐,秦王及公卿们就在阶上就坐,子楚、典客在阶下相陪,众行人则在下面陪使团其他成员。

郎卫们抬出食案,皆九鼎八簋,置于使臣们席间。

又抬出食案,五鼎四簋,放在下面。

各使臣执壶自酌,子楚先起,代表秦王慰劳各使,奠酒于地,请大家共饮。

然后再由各国使臣依次赞颂秦王,大家在赞颂声中,各各饮酒。

一巡酒毕,子楚命郎卫掀开簑盖,露出硕大的九座铜鼎,请众使近前参观。

这九座大鼎据说是禹王所铸,代表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鼎是祭天用的礼器,祭天时在鼎内煮三牲,香气冲天,任天享用。

每州一鼎,聚于禹王,代表九州将自己与天沟通的权利托付给禹王,承认只有禹王是天子,能与天沟通。

夏、商、周一路传下来,九鼎一直是天子的象征。

武王伐纣后,曾“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

但归商所有的九鼎并没有运回周的首都丰镐,而是请召、周二公在洛阳兴建新的都城,以安放九鼎。

从此洛阳九鼎就成了周天子的象征。

虽然传说如此,但这九鼎到底是什么铸成的,却并无定论。

依现在的认识,夏朝时,冶铸青铜的工艺还不足以铸造如此巨大的鼎;但商朝的技术是足够的。

这九鼎的铸造时间应该不晚于商代,如果没有重新再铸,它们入咸阳时,已经至少八百岁了。

由于器型巨大,搬运不便,这九鼎几百年间就保存在洛阳的“明堂”

里。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