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太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吞噬小说网www.ts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眼点只是权力本身,他就不会拿权力来冒险,征南中也就用不着亲自去,更不必着急北伐,他甚至在接到曹魏的“劝降”后可以考虑跟他们谈谈条件,像孙权受领曹魏吴王那样去领一顶“蜀王”的王冠,既避免劳师远征的艰辛,又不必担心失败带给个人的风险。诸葛亮没有这么做,因为他集权的目的是完成先帝的遗愿。
无论征南中还是北伐,都需要倾尽蜀汉全部国力才行,必须上下一心,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权力核心,在权力结构上不可能既强化丞相府又保证皇宫的传统权力,那样势必导致两个核心的出现。
所以“宫中”“府中”必须成为一体,尤其在诸葛亮离开成都后,也必须保证这种格局的稳定,这是北伐成功的最大前提。
蜀汉建兴五年(227)3月,诸葛亮率蜀军主力到达汉中。
这是诸葛亮第一次来到秦岭与巴山之间的这块平原,这里曾是汉高祖刘邦发迹的地方,是汉朝的“龙兴之地”,蜀汉以“汉”为国号,这里也是蜀汉的圣地。当时汉中虽然称为汉中都督区,但武都郡此时还在曹魏控制之下,都督区所辖主要是汉中一郡,魏延以镇北将军、汉中都督兼汉中郡太守的身份在此已驻守了七年。
这些年来,蜀汉的战事主要集中在东线和南线,北线倒相安无事,这也得益于魏延驻守有功。当年魏延向刘备夸下海口,敌人大军如果来攻汉中,他不仅“能拒”而且“能吞”,实际上他也做到了,他的做法就是在汉中盆地外围大量修筑坚固的军事堡垒,派遣重兵分别把守,把敌人拒之门外。
这些堡垒称为“围”,汉中被群山所环绕,缺点是没有战略纵深,敌人来攻时无法做大范围的穿插和机动,但优点是利于修筑工事以防御,本地又多土木石料,修筑这些堡垒也不太费事。
魏延镇守汉中以来修建了大量的“围”,重要的至少有三处。一是阳平关,这是汉中西边的门户,自古以来都是叩开汉中大门的锁钥,曹操和刘备取汉中都经过此处,张鲁在时阳平关已有相当规模,但经过几场大战,关隘遭到破坏,魏延对阳平关进行了重新修筑和加固。
另一处是黄金戍,此地在汉中盆地的最东边,与阳平关左右对称,是汉中东边的门户,控制着汉水上的黄金峡。汉中向东就是孟达驻守的新城郡,此时是曹魏的控制区,守住黄金峡可防魏军溯汉水逆攻汉中。
还有一处是兴势围,依兴势山而筑,位于黄金戍以西,既可作为黄金戍的第二道防线,又可控制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