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人满口答应了下来。
而就在曹大人上书,李孝承韬光养晦,靖州城积极备战的同时。
那封从江南发往朝廷的奏折终于到了。
没办法,古代车马慢,一封奏折少则七日,多则半月。
李孝承即使在靖州城做了那么多事儿,也只过去了几天而已。
此时,大黎王朝皇帝陛下李昱,桌案上放着一封奏折。
而他的面前则站着本朝丞相徐征,工部尚书李正明,还有其他左派的文臣武将。
何为左派的大臣呢?
可以理解为积极和李孝承作对的派系。
当然,这么多大臣凑热闹,怎么能少得了在李孝承手底下吃了大亏,刚刚伤愈的大皇子殿下和二皇子殿下呢?
两人的脸颊还有轻微的红肿,嘴角不断抽搐着,双拳攥的死死的。
这几天,他们躺在病床上,不知骂了李孝承多少遍。
还给父皇上了好几封奏折。
可父皇那边一点反应都没有。
好似你们兄弟相残,跟我这当爹的没半点关系似的。
老爹,你这偏心也太严重了吧。
之前可不是这样的。
那窝囊废老三不是最不招你待见吗?
我们才是你的心肝小宝贝儿啊。
老爹,你抬眼看看我们好不?
你看我们身上的伤,都是那家伙打的。
李昱哪有闲工夫管他们两兄弟?
奏折上午就到了他手上,他也想将此事压下去。
因为李孝承不请圣御,私自封爵,这可等同于造反。
更何况这里还涉及朝廷背地里经常干,但明面上明令禁止的买官卖官。
两罪并罚,李孝承有几个脑袋够砍的?
李昱绞尽脑汁,给自家儿子遮掩,找借口。
可实在遮掩不住啊。
大黎虽然姓李,但中枢机构还真不是皇帝一人说了算的。
就拿李孝承封爵这件事来说。
你封爵,得门下省起草诏令,中书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