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伫立在刘家屯小学的校门前,眼前的景象让他心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
学校的围墙东倒西歪,多处坍塌,残垣断壁之间杂草肆意疯长,像是在静静诉说着被岁月遗忘的凄凉与无奈。
校园里的几间教室犹如风烛残年的老人,摇摇欲坠。
屋顶的瓦片缺了大半,每逢下雨天,屋内便成了一片泥泞的世界,潮湿的气息弥漫不散。
墙壁上的裂痕触目惊心,仿若一张张饥饿的大口,似乎下一秒就要将这脆弱的建筑彻底吞噬。
操场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和水坑,高低不平,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那篮球架更是简陋得让人唏嘘,仅仅是两根碗口粗细的杉木上钉着几块木板,再装上一个锈迹斑斑、摇摇欲坠的篮球筐,两根木桩歪歪斜斜地立在那里,好似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顽强地坚守着最后的一丝尊严。
然而,陈默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退缩与畏惧,反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与执着。
他心里清楚,这所学校是孩子们改变命运的希望之光,不管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铁了心要让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陈默首先找到村长,开启了漫长的说服之路。
他从孩子们的未来谈到村庄的发展,从教育的重要性谈到改变命运的可能,言辞恳切,情真意切,那些话语就像冬日里的暖阳,一点点温暖了村长的心。
村长最终被他的诚意打动,点头答应发动村民,为修建学校出一份力。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当陈默挨家挨户劝说村民捐款捐物时,才发现困难远超想象。
有的村民满脸疑惑,皱着眉头说:“咱们自己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哪还有闲钱去修学校啊?”
还有的直接摆摆手,不耐烦地拒绝:“这事儿别来找我,我可帮不上忙。”
甚至有个别村民对他冷嘲热讽:“就凭你,能把这学校修好?别瞎折腾了!”
面对这些质疑、拒绝和嘲讽,陈默心里也难免失落,但他没有放弃。
他一次又一次地耐心解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教育改变命运的故事,真诚地恳请大家为孩子们的未来考虑。
有一次,陈默去一位独居老人家里劝说。
老人生活贫困,家中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陈默刚表明来意,老人便红了眼眶,无奈地说:“孩子,我也想帮,可我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陈默看着老人简陋的家,心里一阵发酸,但他还是紧紧握住老人的手说:“您的心意就是最大的支持。”
从老人家里出来,陈默望着村子里的破旧房屋,暗暗发誓一定要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在他锲而不舍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被他的精神所打动。
大家开始放下顾虑,纷纷慷慨解囊,你捐一点钱,我出一些物资,为修建学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村民们的大力支持下,刘家屯小学的重建工作迅速展开。
施工队伍开进了校园,他们首先拆除了那些危险的旧建筑,然后按照学校的标准重新规划设计。
崭新的石木结构教室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教室让孩子们心情愉悦。
校园里还修建了平坦的操场,增添了崭新的篮球架,孩子们终于有了尽情玩耍和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学校重建期间,陈默始终坚守在现场,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
他和工人们一起忙碌,搬运建筑材料时,陈默扛起三袋水泥,略显吃力地走向施工点,旁边的工人师傅老张见状,赶忙伸手帮忙搭了一把,说道:“陈老师,这活儿重,你悠着点。”
陈默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回应:“张师傅,我能行,看着这学校一点点建起来,累点也开心。”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