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旅客请注意,前往曲阜东方向的G2635次列车开始检票了,请您携带好随身物品到A2检票进站,祝你旅行愉快。”
“各位旅客请注意……”
听到广播提醒,宋皎皎四人将手机放进随身包里,拿着行李去排队了。
从泰安到曲阜也就不到半个小时的路程,一转眼的功夫她们已经到曲阜预定的旅馆了。
已经深夜,四人随便收拾躺在各自的床上补眠了。
{老祖宗就眼睁睁的看着眨眼的功夫后世就完成了他们半天的路程,这还是按“八百里加急”
的骑马方式计算。
看到天幕关闭消失,老祖宗们伸了伸懒腰,也准备休息了。
不知道明天她们又要去何处。
孔圣人好像在哪里,这些后人会去拜访他老人家吗,然后又摇了摇头,就后人嫉恶如仇的态度,让他们去拜访孔圣人又不可能,能不波及就万幸了。
}
第二天日头当空,老祖宗们一边忙碌做事,一边时不时瞅瞅身边,期待今天的精彩内容。
终于不负他们的期待,天幕再次亮起,早已打扮好的四位小娘子已经站在一座厚重古朴的府邸前,“孔府”
二字映入他们眼帘。
她们还真来拜访孔圣人了,有些人才是忐忑不安,默默祈祷,希望后人能嘴下留情,放过圣人吧。
在曲阜大地上,孔庙庄严肃穆,飞檐斗拱间凝萃着历史的厚重,红墙映日,诉说着千年的文化传承;
孔庙,那是文化的圣殿,黄瓦朱墙在日光下闪耀着文明的光辉,庄重的殿宇承载着千年的祭典,传递着对孔子思想的顶礼膜拜。
她们踏入孔庙,像是翻开一部古老的典籍,每一寸砖石、每一道梁枋,都镌刻着先哲的智慧与教诲,庄重而神圣。
宋皎皎四人拿着手机,走走停停,一会儿选择最合适的角度拍照,一会儿互相闲聊。
孔庙的杏坛是打卡圣地。
刘舒华:“这杏坛是用柱头收分,简直是强迫症福利!”
张可星:“这杏坛是明清重建的,但柱子用的是宋代《营造法式》的卷杀工艺。”
刘舒华“金代蒙古人烧过孔庙,但每次重建都严格遵循旧制。
就像《论语》版本再变,‘学而时习之’的核心永远不变,建筑是凝固的儒家DNA啊!”
宋皎皎:“原来‘杏坛’真有种杏树!
《庄子》说孔子‘弦歌鼓琴,未尝绝音’,现在闭上眼,是不是还能听见子路弹剑作歌?”
李安沐:“你们觉不觉得,这个圆形坛台像宇宙模型?‘天圆地方’的坛,坐着‘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孔子的‘中庸’是动态平衡美学啊!”
其他三人:“这么看还真是哎,没辜负这次选择。”
{历代孔府又开始乱起来了,这是他们孔家世代生活的地方,后人参观皇宫也就算了,孔子圣地,岂能任由参观,大逆不道,大逆不道啊。
冷冷看着破口大骂,毫无以往谦逊有力度的模样,原来以往都是装的,他们也不明白了,自己都快保不住了,还操心后面的事,再说后人连皇帝的陵墓都能挖了,你小小孔府还能比皇帝更高贵。
皇帝们看着来来往往,人群涌动的后人很是意外,
秦始皇挑了挑眉:“看后人行为,还是很推崇孔子的。”
李斯:“孔子后人行为虽然为人所不耻,但是后人分的很清,孔子是孔子,孔家是孔家。”
还有更多的人在弹幕上讨伐蒙古异族。
“果然是不堪教化的蛮子,孔圣人岂是你能推翻的。”
}
孔府,宛如一部家族史诗,庭院深深,蕴含着世家的风范与底蕴,承载着孔氏家族的荣耀兴衰,那一砖一瓦皆藏着往昔的故事;每一扇雕花窗棂后,都藏着一段段值得回味的往昔。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