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河东新政-《祖龙赤蛇》

第80章 河东新政(第1页)

春分前,河东守蒙骜上书,报告河东全境已经全部推行了阡陌令,只等籍田后,就按新的田亩耕种。

他还报告说,已经向新推行阡陌令的平阳、襄陵二县调拨了耕牛和铁器,供县里的农户租用。

河东郡的猗氏有大片的低山丘陵,是放牧的好去处,当初猗顿就是靠在这里放牧,收获了第一桶金,而成为名满天下的巨富。

秦国占领这里后,这里的主要产业仍然是畜牧业,养牛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和其他诸侯将畜牧业交给民众自行经营不同,秦国的畜牧业由专业的牧人管理。

在中央设有大厩,各县则设厩啬夫、佐、史、牛长、皂、徒等职位,专业蓄养。

河东的畜牧业由于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牲畜十分蕃盛。

由于有韩腾的压制,平阳君府不敢公开反抗,这为在平阳推行阡陌令扫清了障碍。

没有平阳君府牵头领导,零星的反抗力量很快就被镇压下去,平阳的土地被平均分给农户。

按理说,平阳君的爵位应该世袭,老一代平阳君去世后,应该由他的儿子继位。

不过,平阳君上任时就没有把大子带过来,只带过来几名庶子;平阳君去世后,韩王也没有确认平阳君的继位者,几个庶子在平阳相互暗斗,大权暂时掌握在担任平阳君府丞的庶子手中。

韩腾就任平阳令后,随着阡陌令的推广,以及秦军的强势压制,加上境内的百姓离心离德,平阳君府的利益日益减少,危险性日益增高;终于,秋收之后,在韩腾的劝说下,平阳君府决定离开平阳,迁回郑国,投靠大子。

平阳君府被排挤走后,平阳的局势迅速倒向有利于秦国一边。

秋收后,还没有推行阡陌令的少数地区也迅速推开了阡陌令。

拥有大量土地的富户,土地被分配,但家财仍然保留,如果以前还兼经商的,原有的商业产业也不会被没收。

相对于河东其他区域偏重于农业,平阳的商业更加发达,大凡平阳富户一般都兼营商业,所以富户们在失去土地后,依然可以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这也削弱了他们抵抗阡陌令的决心。

他们都是本乡本土人,和平阳君那样的外来户不同,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在还可以维持生计的时候,也不会下决心拼命。

汾城县开阡陌的工作完成得最早,而襄陵县在县令冯去疾的率领下,早在年初就已经基本完成。

经过一冬的努力,平阳县也最终完成了开阡陌的工作,河东新建的三县已经全部推行了阡陌令。

籍田后,河东各县在廷尉们的指导下,普遍采用了牛耕,并用上铁器,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在秦律的指导下,各农户定量播种,定时从事各种田间管理,干得不好的要受罚。

在法律的压迫下,谁也不能偷懒,必须按照秦律规定的操作程序,从事各项农事,一件也不能耽搁,作物的长势喜人。

这年冬天在卫地和陈地爆发的惊动天下的战争,一点也没有扰乱这里的局势。

所有的农户按照秦律,于冬天进行了例行的冬训。

这一年没有征战的任务,河东郡的刑徒仍然在各县从事各种劳役。

他们多数是原来襄陵和平阳的富户及其附庸农户,因为反抗秦国的阡陌令,兵败被擒,成为刑徒。

由于秦法严苛,这一年新犯法的刑徒也不少。

韩人还没有树立起立功赎罪的意识,这一年没有打仗,他们也没有感觉。

关中内史只调拨了一万刑徒支援南阳郡出境作战,这对关中的刑徒影响很大。

因为没有仗打就没有机会立功,立不了功那就意味着明年还要再干一年苦力。

在蒙骜建议下,秦王重申了对河东的政策:刑徒愿意移往河东者,赦罪一级。

这一来,不仅轻罪的刑徒纷纷迁入河东,那些有重罪的也有不少愿意迁入河东当刑徒,以减轻罪罚。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