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络官告诉蒙骜,他还要再走三十里路,前进到前面的山口。
山口下面就是虞城,无伤目前正在那里与魏军对峙;而蒙骜的任务就是加强对虞城的压力,并阻断安邑方向的增援。
蒙骜看了看天色,率领前军加快了行军速度;同时命令后、中两军迅速跟上,到虞城城下宿营。
蒙骜的前军于日落前到达无伤的营地。
而这时,无伤已经率部与魏军打了两仗。
一次是在茅津附近,一支企图骚扰茅津的魏军小部队与无伤遭遇。
无伤命令前部稍稍整队后就发起冲锋,迅速击溃了这支骚扰部队。
在追踪这支部队时,无伤又与前来接应的魏军发生战斗。
魏军再次被击溃。
这两次作战,魏军都只派出了千人左右的部队,战斗力不强,见无伤有兵力优势,稍一接触就立即溃散。
无伤到达虞城城下十里停下。
虞城内的士兵没有出城反击,而是闭城自守。
无伤则筑壕加以围困,双方暂时形成对峙。
这些情况,无伤在每个时辰一次的情况通报中已经及时报告了,但由于是由军使转达,内容很不详细,通常只有一句话。
现在两人会面后,无伤可以很详细地向蒙骜介绍当时的作战经过。
蒙骜见无伤胳膊上有束伤的布条,关切地询问道:“大夫亦伤矣!”
无伤道:“无妨,但为利刃所过,血已止矣,无碍于事。”
蒙骜道:“伤者几何?”
无伤道:“或有十众伤者,皆无箭伤,但为刃所伤也。”
在当时看来,箭矢能深入骨肉,创面难以愈合,所以箭伤比较重;而刃伤如果没伤在要害,通常只怕流血不止;如果血止住了,大家会认为没有什么,很快就会愈合。
蒙骜又问道:“斩首几何?”
无伤道:“彼一触即溃,亦无斩首。”
蒙骜跟着无伤看望了受伤的士兵,果然都只是些皮肉之伤。
他叮嘱伤员不要近污水,以免化脓。
然后走到壕沟旁,眺望远处的虞城。
由于天色已晚,只能望见黢黑的城墙。
城上并未举火,也看不清人数。
中、后军陆续到达,蒙骜和无伤只得离开,为后续到达的部队安排营地。
由于气候寒冷,营地里必须点起篝火,以驱除寒意。
各营的哨位都前伸到城下百步,而城内并没有派出巡哨向外哨探,可能是因为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秦军的动静尽在掌握之中吧。
与此同时,蒙骜还向虞关方向派出了警戒。
第二天,蒙骜带着一千汾上军踏上虞坂小道,前往虞关。
虞坂小道果然十分狭窄,两乘车对面勉强可以错开,部队最多只能排成三列,排成四列就显得拥挤了。
虞关就是山口上。
这个关口与其说是起防御作用,不如说是为了征税。
城池狭小,房舍也不多。
经历了几次战争,周围的邑民早就跑没了,倒是空出了不少房舍。
进去搜了搜,并没有多少余粮。
只不过各种日常用具还有可以用的。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