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可以动员的力量,就是汾上诸城,那一片韩国的故地,从来没有在秦国服过役的韩民!
蒙骜发出虎符,汾上各城,每城出兵五百,共计一万五千人,限十天到达蒲坂。
将从上党撤出来的二万人中,抽出一万人,加上其他秦县,如皮氏、蒲坂、魏县等,也集结了一万五千人,绛、曲沃、翼城等安邑周边的城池则维持原来的兵力部署,以防御安邑方向的魏军。
在隆冬季节征兵打仗,这是一个要命的决定。
这个时候被征发,在野地里呆着,不要说打仗,就是不动,也要冻死一批。
汾上各城都表达了为难和抵触。
但蒙骜不为所动,严令必须按照命令征发兵员,一个也不能少;而且派出的兵员要配齐装备,如果有冻死的,派出城池要负责补足。
也就是说,每个城池至少要发放五百件绨袍,并备足取暖用的薪柴。
碍于蒙骜强硬的态度,以及不值得为五百人与秦国翻脸,各城采用了一种十分韩国化的措施征集兵员:募兵!
以十石粟、一件绨袍、一套簔笠的代价,招募无业流民和生活困难的家庭应募出征。
由于汾上诸城并没有实行秦国的地制,要求他们按乡邑征发士卒是不现实的。
蒙骜对这种违背秦制的做法没有表示反对!
发出征兵的命令后,蒙骜率领上党兵一万人,各领十斤炒粟,先期到达蒲坂,设立了自己的军帐。
一万人分别进驻蒲坂周围的邑里,在蒲坂驻扎期间,由蒲坂供应粮草。
随后,各县的士兵也纷纷赶到。
蒙骜为他们指派了各级军官,并安排营地。
平阳有几个城,因为路途原因,没有按时赶到,蒙骜毫不留情地将他们的带兵官斩首,士兵打散,分配到其他营中!
集结好的各县部队立即开始行列训练。
无论刮风下雪,士兵都必须按时出营,列好阵势,在金鼓的统一指挥下,演练前进、后退、冲锋,蒲坂城下人声鼎沸,金鼓喧天。
训练过后,因为各军都有自己的营房,倒也可以好好休息。
韩人不像秦人,平时经常进行军事训练,他们对于行列、金鼓等事,很不熟悉。
蒙骜向汾上各营派出了大夫,监督、指导训练。
这些大夫每天跟随士卒出操,观察士卒的训练成绩,将训练表现好的士卒直接提拔为什伍长。
无法弥补的缺憾是,由于韩人都是从无业流民中招募的,他们几乎没有接受过盾、矛、弓箭的训练。
就算如此,蒙骜也没有放弃,在营地上树起一支近两丈长的柲杆,宣布凡能端平这支长杆三十息而不坠地的,可赐一爵。
勉强召集了一支约五百人的“精锐”
。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