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编辑捧着手中的书稿,脸上满是寻获的欣喜,“写得真是太好了!”
听到同事如此说,赵编辑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他拿起搁在桌上的信封,看着上面的地址。
“依我看啊,这本小说的作者应该和我年岁相仿,否则写不出来这么精彩绝伦的故事,你看稿子上的字迹,没有多少年功夫绝对下不来!”
“我也觉得是,”
徐编辑赞同地点了点头,将手中的稿纸翻到最后一页,“笔名是‘余则成’?用得是小说里的人物,应该是一位下乡的知青。”
编辑部里的其他人们,听到最有资历的两位老编辑如此夸赞,纷纷来了兴趣。
这个想要瞧一瞧,那个也想看一看。
“欸,同志们,听我说啊,”
赵编辑站起身来,“这稿子呢,你们肯定能够看见,但不是现在。”
“为什么呢?”
他伸手拿起信封,“因为这篇小说是长途跋涉而来,咱们这个月的月刊发行在即,等不得啊!”
老赵一边说着,冲着徐编辑招手,“老徐,赶紧跟我一起去找主编,看能不能做个特批,争取这个月就把这篇小说的一部分给发出来!”
“欸,这是正经事!”
老徐也反应过来。
两位最有资历的老编辑搭着伴,来到了主编张广年的办公室,敲响了门。
“请进,”
声音从办公室里传来。
已经64岁的张主编看到两位同事一起进来,脸上露出了温和笑意,“小徐、小赵,你们怎么一起过来了?”
“张主编,我们收到了一篇小说,觉得非常精彩,想找您走个特批,请您过目。”
两位编辑将书稿与信封一起放在了办公桌上。
“好,那你们稍坐,我看一看。”
张主编笑着点头,轻轻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将书稿拿起来认真审阅。
终于,他将小说看完,重新放回桌上,长长地出了口气,“确实是好啊,难怪你们两个一起过来。”
“主编,我是觉得这篇小说来得也很及时,所以能不能请您特批,加急放在这个月的月刊里?”
老赵轻声与他商量着,“至于稿酬,我想按照最顶格的千字7块来给他结算,我还想申请出一趟差,见一见这位作者。”
在老赵看来,这本《潜伏》的作者,一定是个跟他年纪相当的中老年人。
或许,他还跟自己一样,曾在大运动中饱受其害。
只不过,自己的运气要稍微好一些,今年年初就回到了燕京,还成为了人民文学的编辑。
而这位同志现在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更不知道将来会去何处,是否还能继续创作?
所以,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见一见这位作者。
如果他有困难,自己很愿意为他提供帮助,如果他不需要,那自己会更加高兴。
到时候,他会买上好酒好菜,邀请他一起彻夜畅谈。
可以的话,他希望能跟这位作者成为好朋友,并期盼他能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投给他们的人民文学。
“稍等,我看一看。”
张主编认真地听老赵说完,他从一边的抽屉里,拿出一个小本子来认真翻看。
一旁的徐编辑忍不住补充一句,“主编,我也觉得这部小说可以按照顶格来给,不仅因为这个故事实在是好,也是希望可以留住作者。”
“嗯,”
张主编从本子里抬起头来,轻轻答应一声。
过了一会儿,他又打了两个电话,最终将这件事彻底敲定下来。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