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吞噬小说网www.ts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损失。国立大学图书馆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大学如南开大学,每校都经数十年的经营购置,各有藏书数十万册,变起仓卒,都全部沦陷。上海的藏书,以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为最多,所收地方志之多,全国无出其右,“一·二八”之役涵芬楼被毁,上海沦陷后所有书籍自然也被敌人捆载而走。南京龙蟠里国学图书馆所藏大部多为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善本,苏杭二地的故家和杭州省立图书馆也拥有数量极大的典籍,据说在陷落前,敌人即已精密调查,事后按图索骥,尽数运去。至于其他城市,公家和私人的藏书损失的如山东杨氏的海源阁、南浔刘氏的嘉业堂等等更不可计数。例外幸而保全的,据现在所知只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国立中央大学的藏书安全运到后方,算是替国家、替民族保存了一点产业。
除开因战争而损失的图籍以外,在平时珍贵的普通的书籍正如漏卮一样,逐年流到海外,例如日本的静嘉堂文库所藏书大部是归安陆氏十万卷楼和皕宋楼的旧藏,陆家子孙没落了,要卖书,国内找不到买主,只好卖给外国。美国的哈佛燕京社委托燕京大学,每年在北平以巨款收购旧书,运往美国。此外美国的国会图书馆、英国的伦敦博物院、法国的巴黎图书馆都收藏有数量极大的中国图籍,这些书都是逐年流出的。
这一次的图籍的损失,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意义的重要,综合起来,也许超过以前十二次的总和。因为第九次以前的书都是写本,卷轴虽多,和后来的刻本书比,一本书要抵十几卷,隋炀帝有书三十七万卷,合起刻本书来,也不过几万册而已。第二在内乱时所损失的书籍,除非是孤本,除非是焚毁,否则楚弓楚得,将来还有办法可以寻访,可以重刻。第三在外患侵入时所损失的,例如汴都的书籍入金,金亡入元,元亡归明,临安的图籍运到大都,元亡后也是为明所继承,始终未曾流亡国外。和现在相比,不但损失的数量无法计算,而且有一部分是古刻本、古写本,一部分是孤本,而且都流出国外,其余的数量最多的普通刻本,有的刊印时代较早,有的校刊特精,有的经学者批注,有的纸墨图版特别考究,就版本学的领域说,都是无法补偿的至宝。即使用现代印刷技术,用摄影用珂罗版覆印,也到底是赝品,和原来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次之刻本书和现代的印书术各有短长,近代刻本的版片,经过这次战争,恐怕都已散失,无法重印。刻本书怕要绝迹,流出海外的普通书的重刻,工费太浩大了,也是一件不可能的梦想。就现在的情势看,我们这一代已经感觉到读书的困难,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