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祥瑞这是天大的祥瑞求追读求各种票-《季秋季总旗》

第二十二章 祥瑞这是天大的祥瑞求追读求各种票(第4页)

“你等继续给咱称重,不能错了一丝一毫!”

“臣等领命!”

半个时辰后,季秋精心耕耘的水稻,已然变成了秤盘上一袋袋带着外壳的稻谷。

“启禀吴王,称重已经结束...”

“所有稻田都在亩产四石左右。”

“这三垧地的均亩产,更是有四石一斗!”

这话一出,不少官员都用满是嫉妒的目光看向季秋。

一亩地收成好,还能是凑巧。

可所有稻田的收成都这么好,可就不是凑巧能解释的了!

祥瑞!

这就是天大的祥瑞!

可恶!

竟让这黄口小儿走了狗屎运,碰上这天大的祥瑞!

均产四石一斗,哪怕是在太湖地区,也是可以被记入史册,大书特书的绝顶收成了!

像是刘伯温之类的高瞻远瞩之辈,已经开始暗自思忖季秋这套法子推广开来之后,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不过季秋能取得这样的收成,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紫禁城外的田地,本就肥沃,之前更是无人敢来耕种,积攒了相当的地力。

季秋种的虽是晚稻,也因此和单季稻差不多。

而单季稻的产量,向来是要远远高于双季稻的。

并且季秋能够亲自把关,严格按照系统给出的优化方案,进行耕种。

若是换了一个人,就算得到季秋整理出来的方法,恐怕也没有这么高的产量。

但朱元璋可不在乎这些细枝末节。

他只知道,今日的亩产,绝非是什么祥瑞,而是刘伯温和季秋总结出来了一套,能够让大明水稻亩产猛涨,可以推广开来的耕种之法!

平均亩产二石的金陵,在这套法子下,亩产已然翻倍!

等到推广开来之后,就算没有这么夸张的效果,仅仅是增产五成,甚至是三成!

那也是大明建国初期,不,是纵观史书,都前所未有的壮举!

这么一算,咱岂不是凭空又多出了小半个大明?

想到这,朱元璋哈哈大笑,大袖一挥,豪迈道。

“刘伯温,季秋,潜心务农,耕种有功!”

“更是赶在开国之前,给咱送上了一份天大的祥瑞!”

“传咱的命令,三日后,四品以上官员齐聚吴王府,跟咱一起商议,给他们二人的封赏!”


(第4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