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应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吞噬小说网www.ts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完(就是卫桓公)即位。第二年果然发生了州吁杀害卫桓公自立的事件。起因只是州吁过于骄奢,卫桓公就训斥了他一顿,结果州吁就逃出卫国,联合从郑国逃出来的公孙滑,集合卫国的逃亡者回国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州吁骄横好兵,闹得国内怨声载道。邻近的诸侯联合起来讨伐州吁,把他消灭了。庄公的溺爱反而使州吁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这个故事从反面告诉了我们教育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效、正确的呢?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一个人形成系统而健康的人生态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因此“教之道”就要“贵以专”。所谓“专一”应该包含横向和纵向两层意思,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将学习作为一生的目标和追求,“活到老,学到老”,不要半途而废;另一方面还要专心致志,学一样成一样,不要浅尝辄止。
我国先人很早就明白“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师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他天生双目失明,故自称盲臣,又称瞑臣,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除了在音乐方面造诣非凡,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刘向所著的《说苑》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将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一天,师旷正为晋平公演奏,忽然听到晋平公叹气道:“我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有很多东西我还不知道,可再想学也太迟了吧!”师旷不以为然笑道:“那您就赶紧点蜡烛啊。”晋平公有些生气了:“哪有身为臣子而取笑君主的呢?”师旷赶紧解释:“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精力充沛;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那便是在夜间点起蜡烛小心前行。尽管烛光微弱,但总比摸黑强吧。”平公一听,连连点头称赞:“说得好。”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文化,岂是短短几十年就可以学得完的呢?难怪庄子也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感叹。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现代人呢?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我们面对的时代变化速度是空前的。人们要适应变化的世界,就要有终身学习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