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有结界科学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吞噬小说网www.ts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嗯,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这句话材料实验室的博士们深有体会,一片巨大的散发着微光的蓝白色半透明鳞片摆在台面上,被打磨出美丽的花纹。
它的主要结构是碳,除此之外是少量的氮和微量的钨和其他金属,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明确的发现它是由极为规整的结构组成的管状物交织在一起组成的结构,在管状物之间是一层同样完美的碳晶体结构。
并成功的打破了没有二维原子结构这个材料和化学界的定论(石墨烯第一次在1996年出现,在此之前这确实是化学界的.....嗯,公认理论),它确实是无数二维碳单层原子构造卷曲起来的三维管状结构,而且那些晶体也是这样的单层原子构成的晶体,所以不存在晶体结构间的错层瑕疵问题,因为它只有一层——换句话说,这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在钢铁等金属晶体上的真正的“完美晶相”
在啧啧称奇并表示大自然真是无奇不有的之余,现在骨感的现实来了, 怎么仿造出来?一位老哥提议要不我们用隧穿显微镜加电磁操作针一个碳原子一个碳原子的拼个出来试试?
然后就被同僚当场打进了医务室,这一看就是某种生物的鳞片,甚至科学家们在内侧发现了角质层和用于构筑鳞片之时的毛细管和萎缩的类似毛囊的末端结构。
至于采集到的微量DNA已经送到生物实验室了,换句话说,这边如果不能工业化廉价量产的话,那么生物实验室那边迟早有一天会用克隆的定向长各种形状厚度“鳞片”的肉块替代掉,嗯,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工业化生产模式就是了。
然而生物实验室那边也处于全程懵逼状态,首先,这个姑且叫做遗传物质的东西是三螺旋的,其次,其构造的元素和地球上的遗传物质完全不同,再次采集到的微量细胞在泡进营养液之后就活了,并且和癌细胞一样疯狂增殖宛如有意识一样试图突破培育皿。
吓得那边直接启动了Lv4的终极手段,用2000度的高温火焰将整个实验室和所有测试样本全部销毁,并封闭研究设施。
关于雷达没有发现幼龙的原因也被技术人员们找了出来,其实原因并不复杂,雷达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电磁波发射和反馈来判断一个物体的存在和运动轨迹,而为了避免因为鸟群等原因误报,根据生物体和金属物的反射强度不同,雷达会自动将明显是鸟类的东西过滤掉。
注意:这个过滤过程根本不涉及目标的速度,实际上目标速度对于雷达的探测原理来说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