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应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吞噬小说网www.ts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至诚尽性者三条原则。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子思说:“诚者,天下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讲述的是以诚为本的重要性,由秉性真诚而明悟了天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天理而内心真诚,这叫做教化。真诚就会明白天理,明白天理就会真诚。
中庸思想在西方的共鸣者就是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德行是mesotes,中文的翻译就是“中庸”。他说:“在情感和行为中的过度与不及都是要遭受失败的,而中道则受到称赞,获得成功。被称赞和成功都属于德性。所以德性乃是一种中道,因为它旨在达到中间。行恶是多方的,相反,行善则只是单向的,这就是作恶日益,为善困难的原因:因为射不中目标很容易,而击中目标则很难。由于这个道理,过度和不及属于恶,中道属于善。”
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稳健端实、不卑不亢的民族性格,对我们几千年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注释大学:书名,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来抽出来与《论语》等合称为“四书”。
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
修:修身,自身的修养。
齐:齐家,整顿家族。
平:平天下,安定天下。
治:治理国家。
曾子作了《大学》一书,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心解《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而且将它列为“四书”之首。
曾子(公元前505—前436年),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一说山东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也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子思师从曾子,又传授给孟子。因此,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