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甲午海战 (第2/4页)
吴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吞噬小说网www.ts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应以船行之速迟为准,速率快者,胜则易于追逐,败亦便于引避。若迟速悬殊,则利钝立判,西洋各大国讲求船政,以铁甲为主,必以极快船只为辅,胥是道也。
详考各国判行海军册籍,内载日本新旧快船推为可用者共二十一艘,中有九艘自光绪九年后分年购造,最快者每点钟行二十三海里,次亦二十海里上下。我船订购在先,当时西人船机之学尚未精造至此,仅每点钟行十五至十八海里,已为极速,今则二十余海里矣。
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增一船……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益。
战舰的吨位和航行速度,决定海军的作战力量。北洋海军只有两条大铁甲舰,却船老行迟,日本呢,主力舰吨位虽小,却船新行速。更重要的是清朝从光绪十四年以后未添一船,日本却从光绪九年以后逐年添造,白白给日本以六年时间,走到前面,这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其次是速射炮的出现。《晨园漫录》指出:
我各军舰之购置,其最新者亦距开战十二三年。其时军舰之牺装大抵专注重舰首之重炮,而于两舷侧之速射炮,则不甚加意。试一检查各舰之炮位表可以知之矣。其后速射炮日益发达,我各舰依然仍旧,未曾加以改造。
李鸿章知道不知道这情况呢?他是知道的,并且专写报告要求添装,但是政府决策是“停购船械”,实现不了。可见这也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主力舰舰首的重炮比敌人的威力大,在战时是可以发生作用的。但是到临战时重炮的炮弹一共只有三枚,英人泰莱亲身参加了这次海战,他在《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中说:
在旅顺查看军械清单,得知一可悲之事实,战舰中十吋口径之大弹,只有三枚。其练习用之小弹亦奇绌。惟其他诸舰,弹储尚足。
他立刻向李鸿章提意见,要求补充。结果负责后勤的官员答复,此种炮弹不能制造。这个官员是谁呢?李鸿章的亲戚张士珩。这难道不是政治而是军事问题?泰莱明确地指出:“盖腐败,中饱,及援结私亲诸症,使其手下各组织无复完肤者,其病源皆在鸿章自身,而彼之染此诸症,且视寻常中国官吏为甚。”事后,他总结说:“是故中国舰队,就重炮及铁甲而论,至少与日本相埒,炮术甚精。训练虽稍有遗憾,惟水兵可称善战。极严重之事因厥为子弹之缺乏。此缺乏也,吾人有理由可信其咎非仅在疏忽,而在其工厂总办之通敌卖国。”其实,更确切地说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