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劝课农桑 (第2/3页)
红黑色的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吞噬小说网www.ts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国在一场黄巾起义之后逐渐沉沦,强盛的大唐也在黄巢起义中衰落,最硬气的大明更是在农民起义中皇帝被逼自尽。
这些都警醒着刘义隆,这也让他对百姓更加看重,所以刘义隆一直在致力于改善百姓的生活,让更多的百姓吃饱穿暖。
虽然不可能满足所有百姓,但是能够做到满足大多数就很不容易。
百姓在乎的是有地种、有粮吃、有衣穿,这些说着简单,实施起来很困难,总有一些官员利用手中权力破坏这些。
不过刘义隆也不是不讲情面,只要不是对百姓太过分,刘义隆不会追究,这也是刘义隆让更多底层百姓参加科举进入仕途的原因,只有在底层生活过的才知道底层的不易。
当然也有一些底层出身的官员比出身较好的官员对百姓伤害更大,但是也不是绝对,什么事都有两面性。
由于有影子的暗中调查,很多官员因此丢官罢职,但是也让刘义隆得到了一些为民办事的好官。
这些官员正是刘义隆的根基,更是宋国的基石。
刘义隆大力发展养蚕,同时加大对粮食种植的鼓励,拓跋焘也没闲着。
他曾经通过商人从宋国得到了一些曲辕犁和筒车,而如今魏国已经开始大面积推广,短时间内算是将魏国的粮食产量提高了不少。
不过由于魏国地处黄河以北,平原居多,粮食种植更加便捷,但是由于气候原因无法和宋国相比,但是却也做到了自给自足。
自从天下大乱以来,北方遭到大面积破坏,如今终于能够恢复一些,让魏国也得到了喘息。
虽然依然无法达到曾经的产量,但是却也相差不大,毕竟人口相对晋朝建立的时候少了很多。
拓跋焘也对农业十分重视,多次下令减免赋税,鼓励更多的开垦荒地,也取得一定成效。
河套地区拓跋焘更是派出大军进行屯田,利用河套平原囤积粮草。
宋魏两国短时间内不会爆发战争,但是刘义隆和拓跋焘都不会放松对于对方的警惕。
如今宋国疆域广大,国力强盛,魏国相对有些势微,但是魏国占据草原,也算抵消了宋国的一部分优势。
两国休养生息劝课农桑,百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人口也在缓慢恢复当中。
如今的关中更是在刘义隆大力支持下,恢复了生机,关中经过多次战乱,百姓十不存一,刘义隆将很多俘虏和临时安置的北方流民安置到关中,让他们去恢复关中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