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木SLM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吞噬小说网www.ts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2024年11月7日星期四晴天
重回大刘
马厂镇卧龙村大刘村民组,于我而言,是一个充满回忆与故事的地方。这已是我第三次踏上这片土地,每一次的到来都有着不同的经历与独特的感受。这次我乘的是刘雨老师的车,她带着二儿子,在车上听她说,她的大儿子已经高三了。比二宝也是大十岁。同乘我们一辆车的还有吕爷爷,他似乎对自己和同学的孩子都不太满意。我爷爷直夸我爸爸和妈妈。
第一次来到大刘,是在阳春五月。那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大自然仿佛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我穿梭在大刘的田野间,采菜罟鱼,和王萍老师结成了忘年交。我们尽情享受着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快乐。鲜嫩的野菜在脚下蔓延,我弯下腰轻轻采撷,那带着泥土芬芳的气息扑鼻而来。在小山边,清澈的水,潺潺有声,看着鱼儿在水中游弋,尝试着用简单的工具罟鱼,那仿佛是一种原始的方式,几十个人合作才能完成,虽收获寥寥,却满心欢喜。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新奇与趣味,那山那水,都是春天最美的画卷,那是一种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纯粹而又令人陶醉。美女们采着槐花,像一群仙人。
第二次的大刘之行,我走进了文化书屋。那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角落,我参与到整理登记图的工作中。一本本图书,一幅幅图册,都像是知识的宝库等待着我去探索。在那安静的书屋里,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和文化的低语。每一本被整理好的书籍,每一张被登记的图册,都像是我与大刘文化交流的见证,我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意义,这种在知识海洋里遨游和为文化贡献力量的感觉,让我对大刘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整理图书的空余,我还在大刘用红砖码了一条高铁,爱写文章的爷爷,便写了《浅绿大刘深红高铁》。我今天到大刘来,就是想看看高铁的情况。它肯定还好好的,因为这里人烟稀少。
第三次到大刘,我赶上了文化书屋及文学基地揭牌活动。这是大刘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沿着路途前行,沿途看了许多风景。秋天的大刘别具一番风味,水是瓦蓝的,像一面澄澈的镜子倒映着天空与周围的山峦;山是彩色的,像是被大自然这位画家打翻了调色盘,红的枫叶、黄的银杏,交相辉映。中午时分,三桌农家饭摆在书屋里,那是地道的农家风味,充满着质朴与温暖。此前我们还去了柿园,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宛如一个个小灯笼,在秋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柿子的品种很多,大多是运往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