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第3/10页)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吞噬小说网www.ts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所作。
韩冑在宁宗嘉泰四年(1204)决定北上伐金,当时爱国之士如辛弃疾等都赞成北伐,但亦希望作好充分准备,以期获得全胜。作者在词里亦是充满信心,预祝胜利,但对韩冑的推崇则未免过高。
水调歌头
刀剑出榆塞①,铅椠上蓬山②。得之浑不费劲,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皆错,世事沐猴冠③!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酒须饮,诗可作,侠休弹④。人生行乐,何事催彼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⑤,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雕鸾⑥。
【注释】
①榆塞:泛指边塞。
②铅椠:铅:铅粉笔,写文章时用来涂抹错误。“椠”:写字用的木牍板。蓬山:传说中的蓬莱仙山,泛指风景优美的名山。
③沐猴冠:戴帽的猴子,借以讥讽虚伪的人。
④铗休弹:不要弹剑。铗:剑。用冯谖弹铗之典。
⑤牙旗、金甲:大将出行的威武装备。
⑥识雕鸾:识雕的鸾鸟。雕:鹫鸟,猛禽,喻英豪。鸾:传说中凤凰之类的鸟。
【简说】
作者一生困顿,自感怀才不遇,对当时的现实是十分不满的,借此词表达了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开头四句说功名、事业的成就很容易取得,失掉了也不放在心上,表明他对功名利禄、荣辱浮沉的漠视。其实这是故作反语。因为他终生不遇,可以说是人生的大失败,表现的则是毫不在乎,豪放中透着愤懑。两个“未必”,表面上否定古人,肯定“今人”实际是反语,“世事沐猴冠”一句,指斥世情虚伪,矛头就是指向“今人”(权贵)的。“老子”以下两句,说自己分不清事物外在与本质亦是反语,暗指世事虚伪到了真假难分的地步。下阕开始五句,反映了他不愿追求功名,主张饮酒赋诗,纵情行乐的人生态度,带有消极的因素,同时也反映了他不愿与腐败虚伪权贵们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达则……穷则……莫作……”三句,是对世态炎凉的抗议,与上阕的“得”、“失”观是一致的。最后以“雕”反比,充满自信与希冀,盼望得到鸾观是凤的赏识,表达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全词以议论为主,感情充沛,直抒胸臆,行文恣肆,狂放不羁,不受格律约束,风格粗豪,是词人代表作之一。朱淑真(一首)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关于地生活的时代,历来有南宋、北宋两说并存。相传因婚姻不满,抑郁而死。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