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第2/14页)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吞噬小说网www.ts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天就动身回乡,而邻村那孩子却无精打采,没有同行。孙山到家后,远亲近邻都赶来向他祝贺。邻村那个人也赶来问他:“我的儿子考中了吗?”孙山见他焦急的样子,没好直说,只是回赠了这样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周围的人乍一听,有点莫名其妙,但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原来这两句诗是说,举人的最末一名是我孙山,你儿子的大名还在我孙山后面哩。
后来,人们把孙山这两句诗简化成“名落孙山”这个成语,比喻榜上无名,没被录取。
每况愈下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况:甚;愈:越。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领袖,战国中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
有一次,东郭子问庄子:“你所说的‘道’究竟在什么地方?”庄子回答说:“‘道’是无所在不的,到处都有。”
东郭子又说:“你能不能具体地讲明它的界限,我才好了解。”庄子说:“在蝼(音lóu楼)蚁身上。”
东郭子吃惊地问:“怎么这么低下?”庄子就从稗草、砖头、瓦块,一直说到屎尿里,都是道所存在的地方。
东郭子见庄子越说越低下,就不再问了。庄周见东郭子不高兴,便解释说:“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豨(音xī希,古书上指猪)也,‘每下愈况。”意思是说:你提出的问题,本来就没有接触到实质。我只有说得低下,才好把“道”无所不存在的道理讲清楚。这正象市场上的市官(名获)问牙人,用脚踩猪来估量它的肥瘦一样,越踩在猪的最小部位,就越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的小腿这个部位的肉,是最不容易长肥的。你只有不把道看成固定的东西,才能理解。没有什么道能离开事物。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每况愈下”这个成语,比喻情况越来越坏,含贬义。“每况愈下”又作“每下愈况”。
沐猴而冠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沐猴:弥猴;冠:戴帽子。
公元前207年8月,刘邦率军逼进咸阳。就在这时候,赵高趁机杀了秦二世,立二世的侄儿子婴为秦王,并派人来向刘邦求和说是只要让他做关中王,他愿意把秦国献给刘邦。刘邦见赵高为人奸诈,没有应允。接着猛攻咸阳,秦王子婴请降。刘邦带兵进入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