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和马谡 (第2/2页)
吴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吞噬小说网www.ts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绝了赵军的粮道,把赵国大军切断为二,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军粮断绝,士卒挨饿,赵括只好亲自带领精军搏战,秦军射杀赵括,赵军大败投降,白起下令把赵军一律坑杀,赵军前后损失四十五万人,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赵括的母亲因为有言在先,没有因为儿子军败被杀。
另一个例子是马谡,京戏里演的《失街亭》,就是他的故事。
街亭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北,地势很险要。
蜀建兴六年(公元228),诸葛亮率兵出祁山攻魏,军威很盛,天水、南安、安定诸郡都响应蜀军,蜀军先锋是马谡,魏遣大将张邰拒战。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才器过人,喜欢谈论军事。建兴三年诸葛亮进军云南,马谡建议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光用兵力消灭对方,不只不人道,而且军退之后,云南人民又会起来反抗的,主要的要做到使南人心服,才能巩固后方。这意见很对,诸葛亮很重视。对孟获的战争就是根据这个策略解决的。但是刘备却看出马谡的弱点,临死前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你要注意。诸葛亮不以为然,用马谡做参军,和他谈论军事,有时谈到天亮。
街亭之役,军中都认为大将魏延、吴壹等有战争经验,该做先锋。诸葛亮不听,以马谡为先锋。这年马谡三十九岁。
马谡没有战争的实际知识,也没有指挥军队、临机应变的经验,自以为精通兵法,不听诸葛亮所指授的军事措施,率军抢据街亭山头,远离水道,军令前后不一,举措烦扰,副将王平据理力争,也坚决不听。魏将张邰率军隔断了蜀军的水源,四面包抄,蜀军大败,只有王平所领千人,整顿部队,大擂战鼓,张邰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领军徐徐而还。这一仗打败了,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退军回到汉中。追究战败责任,按军法把马谡杀了,诸葛亮十分痛惜,哭了一场,军士们也禁不住哭了。
这两件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教训,赵括和马谡都是好人,不是坏人,他们的主观愿望都是要办好事情的。却吃了主观主义的亏,吃了教条主义的亏,自以为是,光凭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不顾客观形势,不听有实践经验人们的劝告,结果是摔了大跟头。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空谈因而失败的教训,知识分子不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的教训,知识分子缺乏实际斗争经验,光凭书本上的理论,自以为是,因而失败,害己、害人、误国的教训。时间虽然隔得很久了,今天来重温这些教训,看来还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