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吞噬小说网www.ts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下,挟以攻战,大事可定。如割以土地,三人都在一起,恐不可制。议论恰好和鲁肃相反。孙权采纳了鲁肃的政策,为曹操树敌,为自己结援,也怕刘备制服不了,没有听他的话。
由此可见,周瑜和鲁肃对联刘抗曹,在赤壁战前是完全一致的。在战后却有分歧,对联刘的政策鲁肃一贯坚持,周瑜却主张吞刘自大。这两派不同的主张,一直反映到以后吴蜀几十年的和战关系中,也反映到魏对吴、蜀二国的对外关系。
诸葛亮也是官僚地主家庭出身,父亲做过太山郡丞,从父是豫章太守。
刘备屯新野,三顾茅庐,问以大计,诸葛亮以为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代,国险民附,善用贤才,只可为援而不可能消灭他。只有荆、益可取。结好孙权,相机北伐,可成霸业。和鲁肃的见解,虽然时、地、对象不同,却完全吻合。
他奉命求救于孙权,用话激孙权拒曹,最后分析曹操兵势,第一曹操兵虽多,却远来疲敝;第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第三荆州人民附操,是慑于兵势,并非心服;第四刘备虽败,还有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和江夏战士万人,有相当兵力。只要合力破操,便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和周瑜的论调也大体相似。
正如鲁肃坚决主张吴蜀联盟一样,诸葛亮在蜀国,一直到他死,坚决贯彻联吴抗魏的方针,主张和吴国和好结援。
在赤壁之战的反面人物,鲁肃的对立面是张昭。这个人物是旧的,但在戏里却是新的,添得甚好。
张昭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会写隶书,治左氏《春秋》,博览众书,是个中原学者。汉末避难渡江,孙策任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策死,以弟孙权托昭,仍任长史,极被尊重。
在赤壁之战中,他是个投降派。
《江表传》说他:“孙权称帝,大会百官,归功周瑜。”张昭刚要说话,孙权拦住他,说:“当时要是听张公的话,现在只好讨饭了。”
裴松之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张昭的主张从另一方面说,还是有道理的。他以为张昭原不主张鼎足三分,是主张统一的。由此看来,当时形势,对吴国的地主、官僚来说,分立有利,但对整个历史,对当时人民来说,曹操的统一,利益更大。另一面,吴蜀分立,对当时东南、西南的开发,也还是有利的。假使没有赤壁之战,孙权降曹,刘备孤军无援,统一的局面不要等到公元280年,对当时的人民来说,对生产的发展来说,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