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吞噬小说网www.ts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陶。吴方言中有“百万买金、千万买邻”这一条,别地方言中想来也会有类似的说法,这些俚语俗谚,总是有其一定的道理,大凡是从前的人根据某些问题的经验教训的概括,所以后来的人也就尽可能的吸取前人的教训、总结前人的经验,使自己更聪明起来。只是在更多的时候,搬到什么地方,住什么样的房子,和什么样的人为邻,等等这些并不一定能由你全权做主。你想住独门独户的小洋楼,你有资格吗?没有。你想搬到美国去试试,你有条件吗?没有。你要想住新公房的四楼,可是你的积分只能让你在顶六楼和底一楼之间挑一处,你是两为其难。你想搬一处离你老婆工作单位近些的地方,经过千难万难,总算调成了房子,可是通知下来,这一带要拆迁,总之许多事情由不得你,居家住房也一样,多半要服从社会,服从他人,服从别的什么什么,人人都是这样,所以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公平的。
我们家在二十来年中,先先后后搬过十多次家,其中有哪几次是搬得心甘情愿,皆大欢喜的;又有哪几次是出于无奈,不得不搬的,我已记不很清,也不想再一一回忆追溯。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有两处,一处是苏州城里典型的民居,另一处是苏南农村典型的住宅。
苏州城里的那一处,是一座大杂院,前后好几进,前有天井,后有小楼,范围算是比较大的,不知道是哪一年造起来的,反正从前有这样大的住处,也算是个大户人家了。唯一不够典型的是这住宅不是靠着河的,都说苏州的人家是枕河人家,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尤其唐朝那会儿,在诗人写人家尽枕河时,是不是真的“尽”枕河,我没有考证,不得而知,或者就是真的,或者是诗人的想象夸张。我们家是在“文革”中受到冲击搬到这里来的,我们进来的时候大院里大约住着十五六户人家,分配给我们的只是一间房子,大概十六七个平方,砖地,土墙,屋顶也是赤裸裸的,梁椽满砖什么也都历历在目,根根可数,我们家三代五口,连厨房,连马桶,还养了两只鸡,等等一切尽在其中。
这就是苏州平常百姓的平常人家了。
环境变得很快,在一夜之间我们从原来居住的相对好得多的环境一下落到了贫民窟似的地方,有没有怨愤,有没有气恼,我想当然是有的,但是对我来说,那时还比较小,还不很明白生活发生了多么大的改变,只是看到同院子的人家,同院子的许多小朋友也都和我们的新家一样,都是一家人挤在一间房子里的,于是我也不再觉得有什么不好,没过多久就快快活活地加入了新朋友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