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应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吞噬小说网www.ts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赵中令:北宋初期的宰相赵普。中令是中央行政中枢中书省长官中书令的简称。
鲁论:《论语》的一个版本,西汉初年由鲁国人所传的《论语》,后世通行的《论语》就是根据这个编定的。
仕:出仕做官,古人把读书做官称为仕途,做了官称为致仕。
北宋时期的赵普已经是中书令了,依然日以继夜地阅读《论语》,没有一点松懈。
心解学海无涯这四句说的是当了官的人依然勤奋好学的故事。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当了官的人引申为有所成就的人。因为古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是将读书和做官联系在一起的,读书就是为了“出世”——进入仕途,从而“治国平天下”。现代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人们读书的目的也趋于多元化,因此“有所成就”是更为贴切的说法。
提到《论语》,很多人就会想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正是宋代初年的中书令赵普。赵普(922—992年)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天津市蓟县)人,后迁居洛阳,北宋宰相。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掌书记,曾参加策划陈桥兵变。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太宗时又两次为相,可谓宋朝的第一文臣。赵普与赵匡胤年轻的时候就是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没有好好读过书。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宋朝开国后,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鲁论》(《鲁论》是鲁国通行的《论语》二十篇)。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明天再作决策。”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有一次,赵匡胤晚上去他家里商量紧急政务,看到他的书桌上放着一本书,一看原来是《论语》。赵匡胤有些奇怪,就问道:“《论语》是小孩子启蒙的书,你为什么还要读它呢?”赵普回答:“《论语》中有治国的大道理,臣已经用半部《论语》帮陛下打了江山,现在要另外半部来帮助陛下治理天下。”因此,就有了“半部《论语》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同样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启发。从前有—个小和尚,他离开家乡到处寻找名师,想得到一些真正的修为。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位高僧,并恳求高僧收他为弟子。高僧见他一片诚心,又天资聪慧,便收下了他。两年后,小和尚自以为学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