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母亲不是犹太人 (第3/9页)
利皮卡·佩拉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吞噬小说网www.ts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挑战;当年我离开父母,切断与过去的一切联结时便体验过这一切,那可不是什么愉悦的回忆。除此之外,每当我又接受一条里欧的中东任务戒律,他就会以一种出人意料且迷人的方式向我传达爱意。尽管我怀疑这是他刻意的伎俩,但此招一出总能化解我的所有疑虑。
“如果你想要以犹太教的方式教育基兰或我们未来的孩子,我不介意。”我听见自己这么说。
他深情地凝视我的双眼。我立刻就后悔自己方才许下了这个承诺。我想收回,但一切都太迟了。我想要大喊来表示,虽然我不信奉神明,但印度教文化仍然对我很重要,而我也希望把这文化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就在那些年里,热情与孤寂开始交织出第一道纱线,纱线最终编成了一张在我们婚姻里反复出现的织锦。我们的情感起伏不定、难以预测,时而出现的高峰令我们持续相互迷恋,然而当无可避免的低潮降临时,这份不确定亦会撕裂彼此,让我们不知不觉间成了受害者。我开玩笑称里欧是“和平斗士”,因为在我看来,他一心一意地把国际事务置于家庭之前。起初,我很轻易就愿意为了他而牺牲。当时的我充满大量的青春肾上腺素,扮演一个女超人对我来说是种享受,身为一个年轻的母亲,我还得同时兼顾BBC的工作;而他只须专心在中东替许多英美新闻社担任特派记者。但是当我的“和平斗士”爱人提议我们全家搬离英国时,我激动地跳了起来。里欧说他无法想象自己永远在伦敦生活,他研读阿拉伯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在英国首都老死、腐烂,比起在这个污秽的都会中生活、缴贷款,他有更高的使命要完成。我当时觉得他的话不无道理,心想离开伦敦对我没什么损失,既然我能把孟加拉国的一切抛在脑后,在伦敦自在地建立我的第二个家,那么只要家人能团聚,要在其他地方打造“第三个家”也不是难事。于是我离开伦敦,前往摩洛哥,只是去了之后才发现里欧的工作都集中在其他地区,于是我和儿子经常长期独自待在一栋寂寞的滨海房屋里,屋里仿佛有一千扇窗户,而大西洋的冷风不分昼夜地灌进屋里。因为我们还没安顿好,厨具、家具、木炭全都付之阙如,所以我们在壁炉里烧报纸、烧海边拾来的漂流木,一度甚至烧起旧小说;我们还得用热水瓶煮鸡蛋。我们的住处距离首都拉巴特(Rabat)搭公交车要三十五分钟,而我们还没有租车。然而里欧这位大记者跑去跟科菲·安南[15]参加一项联合国任务,在北非各国巡回,留下基兰与我两人瑟缩在滨海住宅里,面对大西洋恶魔的讪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