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会试变故 (第3/5页)
初吻江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吞噬小说网www.ts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论一道,三百字以上。
判语五条,诰、表、内、科一道。
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三百字以上。
未能写者,许减二道。
很显然,第一场四书五经,是为了测试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及认识程度。
第二场是为了考察举子判别是非,撰写各种公文行政的能力。
第三场,是为了考察举子们在古今政事方面的见识。
这一套考试内容及规定,从明朝的洪武十七年,复开科取士,便一直沿用至今。
如果考官能严格对待三场的试卷,全面考察生员,无疑选拔出的举人,大都是有文化、有见识、有能力的行政人才。
为了避免选出徒具文采之徒,本朝的皇帝还将唐宋都十分重视的”试帖诗”取消,明确亏定只靠应用文,不考诗词歌赋。
但是也有人会想到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而写上去。
虽然不加分,可也有人孜孜不倦的写。
朝廷是为了一心求才,重视实用性胜过那些夸夸其谈。
但可惜的是,在实际阅卷过程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会试阅卷是出了名的时间短,任务重,神人也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
本朝律法规定,从三月十二头场试毕,便由主考官掣房签分卷,然后各房开始分头阅卷。
而录取放榜的时间,不得晚于三月底,距开始阅卷时间不过十来日。
算一算,扣除中间酒席谈笑,真正阅卷时间不过三四日。
再加上两位主考官并不直接批卷,他们只是为六位同考官推荐上来的试卷把关,决定取与不取。所以全部的阅卷任务,都压在几位同考官身上。
这在初期还勉强可以胜任,但是国朝承平日久,这读书人多,考生更多。
阅卷的工作量,不仅由试卷的数量决定,还需要看试卷的答题量。
生平均在第一场要答两千两百多字,第二场三千五,第三场三千多字,三场共计近万字。
四千多万字的阅卷重任,全压在几位同考官身上,且对于这些试卷,他们必须做到字斟句酌,绝对不能像童生试与科考那样,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的批完了事。
因为会试是国家的抡才大典,取中的进士便有资格做官了,比举人更有前途,其重要性便是提到国家兴亡的程度也不为过。
所以为了保证阅卷质量,在公布录取名单之后,各省还需将取中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