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应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吞噬小说网www.ts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情宽容好士,经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焉。”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有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被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孔融的机智和才华,但真正使他留名千古的是关于他的另一个典故——孔融让梨。孔融一共有七个兄弟,他排行第六。他四岁的时候,每次与兄长一起吃梨,他都主动地将大的梨让给其他人。家中的大人很奇怪,就询问缘由。孔融说:“我是弟弟,当然应该吃小的。”所谓“三岁看老”,四岁的孩子如此谦逊有礼,方知其后必有大成。
兄弟者,手足也。《千字文》中也讲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是为悌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相连。悌道属于五常中的“礼”德,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敬爱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但是,在古时帝王之家由于争夺权力往往发生兄弟反目、相互残杀的悲剧。一个很有名的事件就是“七步诗”。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自杀。曹丕一向嫉妒三弟曹植的才华。有一次故意刁难他,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不假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