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应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吞噬小说网www.tsxsw.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乐曲一般缓慢悠扬,主要是为了适合宫廷生活或宗教的需要。到汉朝和唐朝以后,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西方主要是伊斯兰教世界和印度的音乐和乐器大量流入。汉唐时期国力强大,心胸宽广,善于吸收其他文化,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经过改良发展后,逐渐将中国原来的乐器排挤出乐坛。除了古琴一直被文人宠爱,始终作为独自欣赏的乐器流传了下来之外,正式在公众中演出的乐器几乎都是外来的。这些造型特色各异的乐器,以它们美妙丰富的音律,合奏出悦耳动人的声音,抒发出人们的各种情感。
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这说明我国先人认为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可见,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且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我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古时“乐”是“六艺”之一,是贵族子弟的必修课程。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指出古时的教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本人就有很好的音乐素养,既能演奏,如鼓琴、击磬、鼓瑟,又能歌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更为重要的是,孔子的正乐、乐教还体现着他自己独特的乐感、乐论。在《论语》中,《韶》与“郑声”是孔子树立的正反两个“典型”,而对二者所持态度的强烈反差突显着孔子乐的取向。“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人若不仁,乐则不乐。因此,孔子强调乐不仅要“尽美”,还要“尽善”。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并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在现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韶院村,有一处规模不大的淡灰色仿古建筑,门内北墙正中,镶嵌的石碑上刻着“孔子闻韶处”。孔子还认为乐应该体现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正平和,而其“乐正”就是正淫乐以归于“雅乐”,正所谓:“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另外,儒家还把礼乐是否正常作为统治是否成功的标志。孔子就曾以“礼崩